金兰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谎称怀孕后全朝堂都来认领在线阅读 - 第149页

第149页

    “代我向大帅问好。”柳临溪道:“待我这孩子生下来,若战事再起,我定去西北与大周一战。”

    “好,一言为定。”于行之道。

    于行之走后,柳临溪日日都盼着西北的军报。

    直到过了二月二,也一直没有传来消息。

    又过了几日,天气渐渐转暖了些,柳临溪带着十方回柳府吃了个饭。

    饭吃到一半,便被人叫回了宫里,说西北的军报来了。

    “这么快?这才刚过二月二没几日。”柳临溪惊讶道。

    李堰将军报递给他,开口道:“大周提前动手了,短短三日三场大战,西北军伤亡不小……”

    第64章

    柳临溪快速地扫了一眼军报, 惊讶道:“西北军要朝廷增兵?”

    “是。”李堰道:“大周这次攻势很猛。”

    柳临溪继续看那军报,越看越心惊,没想到事情最后会发展成这样。

    大周此前与大宴胶着了那么些年, 实际上也打的精疲力尽了。但去岁大周国内主张停战的一派突然分崩离析,主站的一派占了上风, 所以他们才会选在这个时机卷土重来。

    因为这些年的消耗, 已经让大周的财力和人力都很紧张了,这一战不能拖得太久, 只能速战速决, 否则大周自己也会将自己拖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竟然游说了边境的另外一个叫青夷的小国, 加入了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再次开战以后,西北军会颇为吃力的原因。

    青夷国在大周的东边,是一个版图十分狭长的小国家, 柳临溪看了一眼地图,发现青夷国西边靠着大周, 东边一直延伸到了海岸线。

    “青夷国为什么要跟大周联合呢?”柳临溪问道。

    “定然是大周许了好处给他们。”李堰道:“青夷国因为的地势并不平坦,国内没什么能产粮食的地方, 所以每年都要从大宴买许多粮食。”

    可青夷国出产最多的鱼类, 在大宴并没有什么市场。

    因为大宴也有一半的版图是临海的, 所以并不缺鱼类。

    这就导致青夷国在和大宴交易的过程中, 压力一直会比较大。但大周不缺粮食,如果大周许诺供给青夷国粮食, 青夷国会与他们联合, 就不奇怪了。

    “咱们吃亏就吃亏在,和大周打了太久的仗,他们对咱们的习惯已经摸透了。”柳临溪道:“如今他们这种打法, 是想快速压垮西北军,待西北军气势崩溃,他们便可以一句进攻,打的我们没有还手之力。”

    李堰道:“西北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想压垮西北军,并不容易。卢志邦要求朝廷增兵,应该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这封军报是卢帅亲笔写的,可见战事应该还是有把握的,不然他肯定无暇亲自执笔。”柳临溪看着那封战报说道。柳临溪依着原主在西北军的记忆,知道战时军中战报多是由文书执笔,主帅很少有亲自执笔的时候。

    不过两人心里都清楚,战报发出来到京城,快马加鞭也得将近十日的工夫,而对于战场上而言,十天的时间发生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可是卢帅要求增兵七万,这七万人要从哪里抽调呢?”柳临溪问道。

    李堰摊开了地图,指了指大宴东边和南边,开口道:“东境和南境的兵是不能动的,西北的这第二道防线要留着作为后手,也不能轻易抽调。目前来看,最适合的反倒是徐州营和湍河营。”

    “湍河营不能动。”柳临溪道:“这可是守着京畿的最后一道大门,一旦动了,京城的大门就等于开了。”

    如今看来,似乎只有徐州营了。

    两人正说着的时候,六部的几个要员都到了御书房。

    众人听闻西北战事又起,都不由面色大变。

    李堰将目前的形势,同他们说了一番,又提出了要抽调徐州营去增援西北的想法。

    “徐州营抽调七万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兵部尚书道:“一来徐州营虽然离京城近,但京城已经有湍河营守卫,应该还是稳妥的。二来,整个大宴,动了其他任何地方都会有隐患,唯独徐州营是最合适的。”

    李堰道:“当初先帝设立徐州营的时候,也是考虑到徐州营位置居于大宴中心,战时调遣增援较为灵活。”

    “但调徐州营,也有一个问题。”刑部一个较为年长的侍郎开口道:“这些年来,徐州营一直是独立管辖,主帅卫鞅自先帝时便统领徐州营,臣听闻这个卫鞅行事为人颇为特立独行。如今既然是抽调增援,到了西北他便需要听从西北军主帅卢志邦的调遣。”

    李堰道:“你是担心,这卫鞅不配合卢志邦的调遣?”

    “臣只是有些担心,若没有这回事自然最好,否则……”那人后面的话没说出来,但不难想象。

    柳临溪凭着原主的记忆,大概知道军中的人行事是什么作风。不得不承认,此人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考虑,否则若徐州营到了西北却不服从卢志邦的调遣,那这调兵一事便是虚有其表。

    自古以来,两军配合作战,最重要的便是信任和默契。

    那些因为相互不信任导致的悲剧,不胜枚举。

    若徐州营去了西北果真不听调遣,不仅于战事不利,反倒有可能雪上加霜。

    “不如派人去一趟徐州营,找卫鞅说清楚。”兵部侍郎道。

    “臣愿意亲自前往。”户部尚书开口道:“此事事关大宴国运,臣愿前往徐州营,若是卫鞅不愿配合,臣大不了陪着徐州营一道去西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