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虎狼在线阅读 - 第76节

第76节

    “如果我挡住新军的解围,那么二月开封的粮食就会耗尽,三月守军大概就会以人为食,恐慌会在全城蔓延,三月底、最迟不过四月开封守军就会彻底崩溃。而城内的百姓,这时已经被吃得差不多了。这最后一个月的开封,对城内百姓来说就是修罗场。他们的家人会被一个个吃掉,他们也只能以邻居的血肉为食……”许平摇头叹息:“我强攻不下开封。”

    “所以许将军想撤去包围了么?放新军押送着粮食入城?”

    “那就是前功尽弃,”许平又是一顿摇头:“河南会死更多的人,闯营会被摧毁。便是侥幸翻盘,我还是得再围开封,仍逃过不这一关。”许平已经几次派人去劝降,但河南巡抚根本不屑一顾:“我并不是不知道可能会有这个结果,但事到临头,顾先生,我无法不想到:若不是我与官兵交战,开封百姓就不会遭到这样悲惨的下场。”

    “许将军,河南巡抚食人,是他的不仁,你坐视不理,是你的不仁,可你若是驱部下强攻开封、或是纵新军直入河南腹地,那你既是不仁、也是不智,对吧?”

    “是啊,我现在只能对自己说:仁不掌兵。”许平叹道,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把手中的钉子握得发烫:“我不能做宋襄公。”

    “不知道许将军有没有注意道,仁慈的仁和人类的人是一个音,仁不掌兵,听起来就好像是说掌兵的都不是人。”

    许平感到铁钉的锋芒刺痛了自己的指尖:“是的,我们武人不是人了。”

    “文武殊途,”顾炎武问道:“不过我总觉得,我们文人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儒生,许将军你们难道不也先是人,然后才是武人么?”

    紧握着的铁钉尖头刺破了许平的手指。

    第二十一 司狱

    见许平不再说话而是陷入思考,顾炎武就不再多说而是说起来意:“许将军,今日我来拜访,为了开封、归德两府的讼师而来。”

    “哦?”许平对讼师一点好感也没有,他们以帮人打官司为生,原本兴盛于江南,渐渐蔓延扩散到北方。由于百姓很多不识字,所以原告的状子大多是讼师代写的,被告的应状也是同样的情况。若仅仅如此的话,这种人还不是一种大麻烦,可相对识字,懂得律法的百姓就更是寥寥无几,以打官司为生的讼师正好相反,他们精通律法、研究案例,善于给人出谋划策。大明的地方官就往往被双方的讼师吵得头疼欲裂,那些刚刚中举出仕的士人一辈子念得都是儒家经典,在律法方面更根本不是讼师这些老油子的对手,碰上双方讼师铺天盖地而来的道理、先例,这些新官总是无所适从、举棋不定。自大明中叶以后,官员信件中总在抱怨讼师,称他们为蛊惑百姓、制造事端的刁民。

    许平、孙可望控制开封、归德两府后,大量有审案经验的地方官都被闯营赶走或消灭,他们紧急组织的司法系统更加脆弱、人员极端缺乏经验,讼师也因此变得更加猖獗。闯营治下的地方官纷纷向许平抱怨:说看起来很简单的案子,经讼师一吵就变得怎么判都不对,而且无论怎么判都会让有讼师在背后煽风点火的原告、被告双方不满,这不但极大加重了闯营地方官的工作量,而且削弱了闯营新政权的威信。

    大概就在半个月前,孙可望拿出一份报告给许平看,今年开封府内官司比大明治下多了五成还多,而闯营手忙脚乱的司法系统让讼师觉得有机可乘,加倍用心地鼓捣百姓出来打官司,一些本来可以民间自行解决的纠纷也要拿到公堂上来见真章。在军事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许平感觉无法容忍这种内乱,孙可望更将这种行为定性为仇视闯营政权的人在发起挑战、煽动叛乱。

    既然讼师被认定为敌对势力,那么许平、孙可望就决心采用强硬手段进行镇压,十天前开封、归德两府闯营政权严禁讼师出堂,对违者最严厉的处罚可以是斩立决。八天前,闯营再次追加禁令:所有状子都不得有讼师参与,如果不识字可以由人代写,但每一个字都必须出自苦主之口,代写者不得自行添加一字或是提出任何意见,否则以讼师论处。

    更严厉的命令则于三天前颁布到开封、归德两府全境:所有告状的人都必须在递上状后当堂向闯营的地方官背诵状纸内容,如果发现有错——哪怕只有一字之差,也会被断定为是请讼师代写,则其人打二十大板逐出,该案不予受理。

    “我希望许将军能收回成命。”顾炎武说道。

    “我也知道一字不差有些过于严厉,但矫枉必须过正。”许平耐心地解释道:“何况如果没有讼师煽动,百姓写状子也不会长篇大论地援引前例、琢磨律法,也就是把事情大概说一下,诸如我的儿子被他儿子打伤了;或是我养的牛吃了他的谷子,结果被他放狗咬断了尾巴。这种小事想说得一字不错也不是难事吧?”

    顾炎武摇摇头:“许将军你从根本上就错了,讼师怎么可以禁?”

    “这些刁民……”许平大吃一惊:“煽动良善百姓与邻为敌,败坏风气,自己却从中牟利,这种小人怎么可以不加严惩?”

    顾炎武冷笑一声:“许将军,你和孙将军看的都是心学么?”

    以前对儒学的交谈虽然不多,但许平知道顾炎武对心学颇有不满,只是他并不知道为什么:“修心重德,有什么不好么?”

    “哈哈,许将军你想和老夫论儒学吗?”顾炎武大笑起来:“敢问许将军,你出河南一路攻城掠地,是因为许将军比沿途遇到的敌人品德高尚,还是因为许将军比这些人更通治军之法?”

    “行军打仗,当然是治兵之法,但治国难道不是重德吗?”

    “治军都不能靠德,治国比治军繁复百倍,怎么能靠德?许将军果然是念的心学。”顾炎武大笑两声:“老夫是理学门徒,平生服膺的二程、朱子。宇宙天地万物无不有理,日月之生有日月之理,星辰之变有星辰之理,草木荣华有草木之理。我们要格物明理,循理而为,治军要循兵理,治国要循的理就更多了。”顾炎武用手指着自己心口前方寸之地:“而心学则认为重在修心修德,只要心性修到了家……”顾炎武双臂一挥,高高举过头顶:“这理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真是荒谬可笑!”

    见许平仍是一脸的茫然,顾炎武摇头叹息一声,满脸朽木不可雕也的表情,低头想了想问道:“许将军觉得,我朝士大夫,比前宋多了什么?”

    许平沉思片刻,摇头道:“在下不知,请顾先生赐教。”

    顾炎武端起茶杯饮水:“许将军知道的,再想想,休要懒惰。或说,是我朝士大夫比较前宋,都多了什么好处?”

    许平又潜心思考片刻:“我朝多诤臣,前宋望尘莫及。”

    “正是如此!”顾炎武把茶碗拍在桌面上,高声喝道:“我朝多直言犯上之臣,前宋也有骂天子失德、骂宰辅无德的,有些事也该骂。但我朝士风高尚,不但御史骂、就连宰辅都在骂皇帝,然后六部骂皇上加宰辅、在野之士更是骂尽天下。休要说前宋,便是历朝历代加起来也不如我朝的道德君子多。前宋骂宰辅无德,可以,但光骂是骂不倒宰辅的,还是要讲理,讲朝廷如何无理、要拿出自己的治国之理。但我朝不同,我不需要和宰相讲理,只要我修心的功夫在宰辅之上,只要我比宰辅更是一个道德君子,那么我的理就当然比宰辅的理大,只要我是道德完人,那我的理就不言而喻是天下至理。道德君子论心不讲理,比如以廷杖为荣,只要我受过廷杖你没受过,那你就别想翻身和我讲理。”

    许平若有所思:“所以顾先生对心学如此鄙夷。”

    “王阳明口才那是极好的,文章也花团锦簇,不过若只是如此心学还不能大兴,而是他的学说给懒惰之徒指出了一条捷径,不需要去格物致知,不要去观世明理,只要把别人贬低到奸佞小人,就不需要和他讲理了。”顾炎武显得非常激动,失去了往日的心平气和:“既然修心才能明理,只要不修心就不可能明理,那么把别人骂成逆臣、阉党、秦桧就够了,这样一无是处的小人当然在治国上也是一无是处。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而细心观察,耐心体会,拾遗补漏,那又是多么辛苦的事啊。”

    许平心悦诚服:“顾先生所言极是。”

    “当然极是,以老夫的理学造诣,便是去詹事府也是绰绰有余,教训你这小子还不是手到擒来。”顾炎武恢复了常态,又开始喝茶:“那老夫来考考许将军吧,现在对讼师之事怎么看?”

    许平略一沉吟,便侃侃而谈:“司狱,治国之大事,自然也有司狱之理。讼师,其辈心术不论,却是精通其理之人。若我不与他们讲理,而是贬低其心术品德,那么我闯营治下,必然冤狱横行。我许平是一个武人,若不循理治军,必然大败。若不循理治国,必然大乱。”

    “出类旁通,孺子可教。”顾炎武点点头:“那老夫就不用多说了吧?”

    “顾先生且慢。”许平还有些顾虑,那就是闯营的威信问题。

    顾炎武静静听完许平这套说辞,才道:“第一,许将军怕百姓明理便不好控制。驱黔首如群羊,使民无知,这是法家心术;第二,许将军明知讲理讲不过讼师,但不想着反省改悔,却打算焚书坑儒封人之口,这是法家的征诛之术。好吧,老夫是圣人门生,道不同不足与谋,只好请辞。”

    话虽然这样说,顾炎武端坐着毫无起身的意思,许平苦笑一声:“只是朝令夕改总归不妥,我先在河南拨出三县给顾先生以为用武之地,其余从长计议,如何?”

    “这倒是老成谋国之言,”顾炎武立刻答应下来:“这几个县司狱之事我和夏生会去照看的,其他的我们暂且也不管。”

    说罢顾炎武起身边要离去,许平没想到顾炎武答应的这么痛快,心中一松忍不住把藏在肚子里的担忧说出:“甚好,在下还担心顾先生不得全胜,誓不收兵呢。”

    正要离去的顾炎武闻言收住脚步,看向许平:“许将军不是自称念过书么?我怎么看不像?好吧,老夫再来考一考,儒学四书都是哪四书啊?”

    许平连忙答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不错,看来不是虚言,”这四书是朱熹定下的,称除此以外的儒家书籍就意义不大了,理学根扎于这四书之中:“可是显然没看懂,至少没看明白《中庸》。哦,忘记了,许将军是心学门徒。”

    “这又和心学有什么关系?”许平好奇地问道:“还请顾先生赐教。”

    站在营门口的顾炎武上下打量许平两眼:“许将军,这里不是詹事府,老夫也不是教谕,你更不是龙子龙孙。自己体会吧,下次老夫再来时会考考许将军在中庸之道上的进度。许将军不是黄侯的弟子么?一开始功课不必太重,论黄侯在觉华岛的中庸好了。”

    “在下周围没有精通理学的先生……”

    许平还在说话时候,顾炎武已经迈出了他的营帐,同时用一声大吼打断了许平的追问:“读书!”

    ……

    新军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兵时,李自成已经返回河南,高一功等将领则被他留在四川继续攻打成都。在闯军归途上,楚军闻风而逃。但是再一次,闯军过境后仍没有留兵驻守,左良玉在确认李自成走远后将这些州县重新收复。

    听说李自成回到河南后,许平也很高兴,得知闯王轻骑赶来视察开封府他就更加得意。其他地区旋得旋失,只有许平治下的两府蒸蒸日上,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成绩展示给李自成看。

    进入十月以来,开封府界内的粮价仍然没有什么波动,极小的一点涨幅也是因为闯军又进一步提高粮食的过路费。孙可望对顾炎武和夏完淳接过一部分开封府的司法工作毫无意见,这期间他在归德府的人手也相当不足,就因此把这些腾出来的手下调去自己身边效力。

    只不过孙可望认为这种政策必然导致官司数量大大增加,因此他提出官司不能像以前那样由官府无偿提供服务,他说服许平下令对打官司的人收费,收入用于抵偿人员开支。对这种改革顾炎武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但是夏完淳认为不妨一试,因为这看起来似乎也符合社会合同述的思想。因为现在这几个县司法和负责收税的地方官分开,夏完淳就干脆雇佣了一批讼师来当暂时法官,效果看起来还不错,这些人对律法的精通程度远远强于许平和孙可望紧急建立起来的地方官,甚至也远远强于顾炎武这样的理学大师。

    九月时,河南境内的粮价已经与周围各省持平,预计十月以后就会渐渐被山西超过。闯军提高粮食的过路费主要目的是预防粮食流出境外,等开春以后,闯营更会严防四境,粮食许进不许出,只是眼下还没有添加人手的迫切需要。而律法改革虽然磕磕绊绊,但日益改善,只是每次看到讼师出身、披上官袍的法官和他们的前同行在公堂上咆哮争论时都会让顾炎武觉得有些斯文扫地,不过夏完淳看得很开心,还高兴地表示因为旁观过新式堂审后他对律法的见解都深刻了许多。看到司法靠收取诉讼费实现自给自足后,孙可望还想提高收入以便让司法系统补贴闯营库房,但是这计划被顾炎武坚定地否决了,夏完淳则认为稍微盈利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就是这笔钱不能给孙可望拿走,而是要留下用以培训法官,或是修缮司狱公堂。

    李自成到达时,内政大功臣孙可望此前正在归德视事,对孙可望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许平都萧规曹随。听说李自成赶来后,许平派人连夜去通知孙可望,后者也急忙赶回许州。等李自成抵达后,许平就让孙可望向李自成报告政绩。牛金星陪同李自成前来,但闯军的军师宋献策则不在列,众人对此都不以为奇。许平在闯军高层呆过一段时间以后,很清楚牛金星才是李自成的谋主,至于宋献策不过是一个幌子,一个用来激励军心的招牌——很多闯军士兵都觉得军中需要一个类似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诸葛亮似的人物,宋献策神机妙算的形象因此应运而生。

    “以往我军不得不高价从楚商手里收购军粮,每月耗费都在十万两银子以上,尽管如此弟兄们还不一定能够吃饱。今年开封府界不但不需要购买军粮,还可以支援归德府和河南府一些。省下来的银子可以用来购买农具,等开春我们把农具发给农民,明年就会有一个丰收。”孙可望兴致很高,喋喋不休地给李自成述说着他的宏伟计划。今年秋季的雨水比去年还要充沛,入冬后,十月十五日就有一场薄雪落地,看起来大雪也在酝酿中。这种情景不要说年轻人,就是上了岁数的河南老人也从未见过,只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声称,他依稀记得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好像雪就是这么早来。

    太阳黑子活动正在恢复正常,肆虐地球七十年的小冰川干旱期即将过去,虽然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这一点,但眼前的景象让每一个人都充满希望。

    李自成在许平和孙可望的带领下巡视了许州各营。

    孤老营配给的各种物资比以前增加了很多,营内也有足够的炭火;而抚养孤儿的童子营也拥有足够的衣服,孩子们不用穿着单衣、赤脚度过崇祯二十二年的冬天。童子营内超过六成都是女孩,在这个大饥荒的年代,父母总是先抛弃女儿,试图保住男孩。军队行进途中,这些弃儿随处可见,因为年龄小,不少孩子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记得。往年,即使闯军收留这些孩子,他们也会因为衣食不足而成批地死去。

    “今年童子营死亡的孤儿还不到一成,大多都是四岁以下的孩子,十岁以上的几乎没有人死亡,入冬后也没有死几个。”孙可望越说越是得意,跟随李自成前来开封的多是闯营老营的嫡系部队,但是他们无论衣服还是装备都远远不能与开封府的闯军相比,不要说许平和李定国手下的野战精锐,就是地方上供给较好的童子营的饮食都不差于李自成的亲领。

    第二十二节 扰乱

    每当孙可望和李定国看见童子营的孩子们时,总忍不住会想起他们自己在西营童子营度过的那些年月。

    “你叫什么名字?”

    李自成招呼一个正在编笼子的小女孩。那个孩子没有放下手中的活计,只是抬头看看闯王,就又把头低下去,一边继续编笼子一边用童稚的声音答道:“我叫李志宇。”

    李自成笑呵呵地蹲下身:“哦,你也姓李?”

    “嗯。”那个小女孩抿着嘴点点头,还在全神贯注地编着笼子。

    “你多大了?”

    “十岁吧。”小姑娘仍专注地编着笼子,用一种不确定的口气答道。

    旁边一个童子营的管理员替她回答李自成的疑问。七年前,这个孩子被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从弃婴坑里捡到,从同一些坑里捡到的几十个孩子,只有三个男孩和八个女孩活下来。既然是李定国亲手捡回来的,那些孩子又不知道自己的姓名,结果就有一半的人姓李定国的姓,剩下的一半则姓张献忠的姓。

    “怎么起了个男孩的名字?李志宇?叫小花、小雨不好么?”

    童子营的管理者笑道:“谁有工夫给所有的孩子挨个儿起名字啊。当时李将军找了个秀才,一口气起了上百个名字,然后让这些孩子们抓阄,抓到什么名字就叫什么。”

    周围的大人们谈论她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始终在埋头编她手里的笼子,仿佛这些言语不是在说她,而是在说另外一个人。此时小女孩手里的笼子正编到关键的地方,李自成又问她几句话,她充耳不闻,只是把小嘴微微张开,瞪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把最后一个结扎好。完成编织以后,小女孩把自己的作品高高捧起举在眼前,脸上露出欢乐的笑容。她笑眯眯地把这个笼子反复看着,发出一声小小的欢呼,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爱惜地放在脚边。在李自成的注视下,这个小女孩把已经冻红了的双手握成两个小拳头,放在嘴边轮番呵气取暖,搓搓手又拾起脚边的一条竹篾,口中低低嗯了一声,好像是给自己打气,紧接着忙忙碌碌地又编起另一个笼子来。

    李自成站起身,一脸疑惑地看向许平:“她在做什么?”

    “编鸡兔笼子。”

    目光越过这个专心致志的小女孩的肩头,李自成向童子营深处望去,他发现全营地的孩子没有一个人在无所事事,每个人都埋头干着自己手中的工作,其中大部分都在做鞋。

    注意到李自成的目光后,孙可望自得地说道:“刚到开封府的时候,西营一万士兵中有六千人赤脚,现在不但每个人都有两双鞋,我们还让七万多流民穿上了鞋。秋天拾回来四十万筐猪草,那些大筐都是孩子们编的。我们养的二千多头山羊过冬要吃的草,也是这些童子们打回来的。”

    “好得很,好得很。”李自成喃喃说道。闯营的童子营比西营的童子营规模要大,平日也让儿童们做些活计,不过效率则远远不能和西营相比,别说填补军用,就是连自己的口粮、衣用都挣不回来,还要靠老营补贴。

    “这全是孙将军督导得力。”那个童子营的管理员满面堆笑地说道。

    孙可望哈哈大笑,并无一句谦虚,志得意满之色尽显于表。在孙可望的笑声中,管理员简要地向李自成介绍了一些童子营的章程,比如每天完成额定的工作量就给足口粮,如果没完成就不给饭吃,生病不能出工的孩子只有很少的稀粥、或者干脆没有。牛金星听得十分佩服,在边上连声恭维孙可望,完全没注意到李自成渐渐眉头紧锁。

    巡查完许州各营后,李自成回到县衙中,只留下牛金星和许平、、孙可望、李定国等几个闯军高级将领。等其他人退下后,李自成的语气里突然带上责备之意:“许兄弟,我已经说过了不许征粮。”

    许平一愣,抗辩道:“大王,属下没有征粮啊。”

    “你还说没有?我来的这一路上,到处都是关卡,农民想用粮食换一匹布回家,去的路上要交一半粮,回来时布又要抽三成。”李自成的语气变得愈发严厉。

    “哪里有那么多?”许平大叫起来:“如果是从村里去最近的市集,顶多只用出一成粮食……”

    “好了,好了,我不想和你争辩到底有多少。”李自成摆手道:“总之这些关卡要撤掉。”

    “大王,这可使不得。”许平急忙解释道:“我军平抑粮价、布价,全靠这些关卡,而且军中所用也皆出自这些关卡。”

    “我去村里看过了,因为今年收成好,许多人家本想做几件新衣,可是现在还只能穿着旧衣服。有个穷苦人家的婆媳、闺女好几个共穿一条裤子,我进门后,她们都坐在被子里不能起身。我们闯军都是穷人,起义是为了赶走官府,可不是为了压榨百姓。”

    “起码他们能吃饱饭,有被褥可用,不会挨饿受冻了,盐、炭也都不缺。”许平莫名其妙地说道:“官兵要是来了,他们还能有饭吃、有房子住?”

    “那你就能心安理得地压榨百姓?”

    许平被问得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该从何回答起。边上的孙可望插嘴道:“大王,就算这是压榨百姓,可如果不这么做,我们拿什么对抗官兵呢?”

    李自成的独眼瞪得大大的:“有那么多贪官污吏,我们可以抄没他们的家产啊。”

    孙可望叫道:“那能有几个钱?”

    “我还没说到你呢!”李自成瞪着孙可望,责备他道:“以前没有粮食也就罢了,现在有粮食了,为啥故意不给童子们吃饭?”

    “大王越说我越糊涂了,我啥时候不给童子吃饭?”

    “孙兄弟,刚才你那个手下明明说了,如果童子不做完工就不给吃饭,生病了也不给吃饭,起晚了就少给。你看刚才那个小女孩,手指都冻成那样子了,还在拼命做工。”

    “不做工当然不给饭吃,童子们都贪玩,如果我不定这个规矩,肯定不会有人努力做工的。”孙可望的声调越来越高。当初许平对这个政策就没说废话,而且还称赞了他的成果。

    “我们把孩子捡回来不是为了拿他们当奴隶使唤的,”李自成显得有些生气,口气也越来越重:“还有,生病的童子为啥不给吃饭?这让岂不是饿死了?”

    孙可望大喊起来:“我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装病不做工?再说,生病了躺在床上,还吃那么多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