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汉皇刘备在线阅读 - 第三十六章 洛阳灭蝗(三)

第三十六章 洛阳灭蝗(三)

    洛阳城外,长长的堤垅上,无数农夫挥舞着锄头在挖土。百姓就是实在,刘备让他们挖半尺就够了,他们生怕蝗虫藏得太深,一个个的卖弄力气,翻出来的泥土足足一尺有余。

    刚开始周忠派人去村里宣传,还有许多人不信,等刘备几锄头从地里挖出许多虫卵和幼虫,这才让大家信服。

    于是刘备等人一个村一个村的跑,没多久,就变得又黑又瘦。卢敏和周君吉,黄奎也是如此。只有刘恪老虎似的精力无穷,一也没变型。周君吉是周忠之子,黄奎则是黄琬之子。好吧,刘备也想不到喝碗茶喝出两个高官之子。当然,黄琬遭党禁,目前还在家里蹲。

    虽然又黑又瘦,但几人却感觉收获良多。不别的,光服老百姓,就非常考验自己的嘴皮子,有些老百姓并不是你挖出蝗虫来了就相信了,反而一挖出来,他们就立马下拜,然后就要撵人,刘备他们得罪蝗神了如何如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官府还偏偏不能强来。这个时代,宗族势力庞大得令人可怕,所以很多地方,经常藏匿犯人都无惧。要是官府敢强来,族长一声号令,马上无数人会把你们包围,搞不好就是一场民变。

    一个村一个村的做工作,先服,再观察地形,然后教导百姓如何在清晨晚上捕杀蝗虫,如何翻开土地对巢穴火烧水浇,如何填平洼地…

    老百姓好不容易开始组织人力杀蝗,刘备又让他们把蝗虫用来喂鸡鸭。这些大家就死活不干了。这东西是能给鸡鸭吃的吗?而且这家里的鸡鸭可是自己要吃的呀。纷纷抵死不肯。刘备劝几次无果,泄气之余便不禁想,要不要自己开个养殖场?后来转念一想,算了,只要把蝗虫杀死了就得了,没必要为了蝗虫尸体的处置而这样徒费心神,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以后还是少干吧。

    近两个月下来,战果煌煌。洛阳周围的蝗虫急剧减少,地里的庄稼基本上被保住了,不会再有太大的损失。就像刘备汇报的一样,洛阳地面的蝗虫几乎死绝,除非是从其他地方飞过来的,否则就可以宣布洛阳无蝗灾了,且只要防护工作做得好,来年一样也不会有蝗灾,因为大家已经知道如果根除蝗虫的虫卵了。

    周忠自然是得意洋洋。这么大的一份政绩当然要及时汇报了。天子和大臣还半信半疑的,周忠就拍着胸脯做了保证:“陛下与诸公若不信,尽可遣人察之,便可知我所言非虚。”

    最后天子还是派人去查看了,不是不信,而是这事关系比较重大,还是眼见为实的好。天子使者一个个村的去看,看完了,回报天子,也是激动得不得了,这事是真的,蝗虫如今在洛阳县周围村庄里基本都看不到啦。

    皇帝大喜,让有司论功,周忠因功被拜为将作大匠,周晖在太学数年,能通经学,征用为郎,至于黄奎,太可怜了,受他父亲的牵连,不能出仕,口头嘉奖几句,再赏了些绢帛就结束了。

    然后皇帝让诸臣商议,把除蝗之事规范化,推广至天下郡县。至于最大的功臣刘备,本来四府欲征辟他,但被他婉拒了,刘备经过深思熟虑,又和老师商量过后,最后选择入了太学。当然,除蝗的详细条例撰写,和对一些吏员的培训还少不了他的参与。倒是刘恪这子,因为刘备让功,且自己又弓马娴熟,被选为五官左署郎,从此也是吃皇粮的人了。

    秋七月,刘备刚忙完,他把除蝗的经验心得写成一书,从蝗虫的生活习性,到如何防治、消除。从农村工作应该如何着手,到如何服、指导老百姓。洋洋洒洒,基本上都是大白话。然后进献给四府,当时司徒杨赐见了此书,就赞道:“刘备此书,虽无文采,但字字皆,切实可行。从此以后,国朝蝗灾,再无忧患也!”简直对刘备赞不绝口。刘备这一次倒是没有谦虚,他着实是耗了许多心血。这做农村工作,也是他有生以来头一遭,真的累,比读经书累得多了。虽然杨赐有过誉之嫌,但从此大汉的蝗灾将会因为刘备此书而把损失降到最低,这一,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刘备完全歇下来后,正想着过几天太学生的悠闲日子。结果朝中又起波澜了。因为今年鲜卑老是入寇,护乌桓校尉夏育就上奏,:“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有禽灭。”夏育最早在段颖的护羌营,他本就是以军功起家。见鲜卑老是抄掠边郡,他早就蠢蠢欲动了。且他熹平三年的时候和鲜卑人干过一仗,打赢了。于是从自觉得鲜卑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才上言朝廷。

    结果朝廷不许,否决了他这个提议。本来这事呢,也就这么过去了。结果因为田晏,又出现了变化。田晏是夏育的老同袍,原为护羌校尉,但犯法坐事论刑被槛车征到京师,结果碰上皇帝大赦天下,就把他给放了。他私留京师,听到夏育上本要出塞鲜卑,不由大喜过望。这事要成了,他便去投夏育,混个一官半职的,到时只要有了军功,还不得官复原职?可能会更高也不定呢。

    可惜还没欣喜完,一盆冷水就泼了下来。朝廷无情的否决了这个提议。田晏心灰意冷,绞尽脑汁之下居然让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贿赂宦官。他找来找去,就找到了中常侍王甫,送了多年为将积蓄下来的无数财货,撺掇王甫去动天子,以他为将。

    皇帝如此相信宦官的,华夏数千年史上,真正少见。可能当今皇帝实在是缺乏安全感,把宦官们当亲人了吧?结果王甫没费多大口舌,就把皇帝给动了。皇帝动心了,可大臣不干呀,于是百官朝议的时候,议郎蔡邕就上书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议》。

    文中:“……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昔段颖良将,习兵善战,有事西羌,犹十余年。今育、晏才策,未必过颖,鲜卑种众,不弱于曩时……夫边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国之困,胸背之癝疽。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丑虏而可伏乎!……守边之术,李牧善其略,保塞之论,严尤申其要,遗业犹在,文章具存,循二子之策,守先帝之规,臣曰可矣!”

    煌煌文字,有理有据。从武帝的穷兵黩武最后经济崩溃而后悔,到鲜卑强盛壮大的原因,再到如今国朝的环境不适宜出塞长期用兵。这篇文章,充分明了蔡邕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官员,而非一般的空谈之士。可惜,蔡邕的上奏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也因此得罪了王甫等既得利益者,从而埋下了他以后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皇帝一固执,谁也拦不住,遂遣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又拜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使出云中,而匈奴中郎将臧旻则率南匈奴屠特若尸逐就单出出雁门。三路大军,各将万骑,出塞二千余里。鲜卑一代英主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众迎战。结果三军大败,丧其节传辎重,三路主将一路仓皇南逃,等到了安全地方一看,身边都只有数十骑护卫了。然后在边郡竖起将起,收拢残军。最后统计了一下,死亡数字高达七八成。没回来的,哪怕是受伤的,只要在草原上,就是想逃也逃不了,重伤的要么被野兽吃了,要么被砍了;轻伤的,都被抓回去当俘虏了。

    皇帝闻讯大怒,不怪建言的王甫,却立马槛车征三将军下狱论死,好在三人还算有家底,出钱买了条命回来。于是政府收钱了,就免死罪,罢为庶人。

    这一次,也是史上大汉朝最后一次对外用兵。造成的后果就是三位有着丰富领兵作战经验的将领从此沦落,数万汉家儿郎遗尸塞外,南匈奴单于也受重伤,不久便伤重死去。

    刘备得到消息,也不由为之叹息。实在是太可惜了。数万边军呀。都是有着对抗鲜卑经验的战士,培养一个起来多艰难。夏育也是脑子犯抽,你守好你自己的地盘,击退了就可以有功劳,为何非得要出塞?

    有汉以来的名将,哪个出塞不输个几次?你以为你是卫青霍去病呀?而且他们俩也是因为不可复制的特例……

    打输了,还有什么办法?对于三人下狱,刘备倒是一也不惋惜,葬送数万人,无论什么理由,都得论罪。没砍了你们就算好的了。这花钱买命的陋习真是要不得。刘备就皱眉想,要是将来我能……,第一个就是要废了这花钱赎罪的陋习,还有鲜卑是吧?这笔账我暂且记下了,迟早我会率大汉儿郎们讨回来的!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