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女学霸在古代在线阅读 - 第224节

第224节

    “好。”

    尚德长公主当即派人去了江南。

    没半个月,派去的人就回来了,还拉回了几台机子。

    尚德长公主大喜,问道:“这是怎么买到的”

    “王掌柜给的一个作坊的老板当时也买了机子,觉得好用,便又买了两台,还时常买油墨,跟供货商有联系。我们通过他跟那边联系,便买了这三台机子。如果公主觉得不够,属下还可以去再买。”

    “这机子打哪儿来的,你有没有打听过”尚德长公主问道。

    “这是舶来品,跟前段时间在五皇子的拍卖会上拍卖的钟一样,都是从西洋运过来的。不过字模是这边的传教士铸造的。字模可以单独售卖,属下担心原来的字模有磨损,便又单独买了一套字模,花了二千五百两银子。”

    印坊的机子,尚德长公主也亲自去看过,知道这机子是一个木制的底座,底座座台上排好活字字模,用羊毛软垫蘸墨,刷在字模上,再铺上纸,摇动一个杆子,推动压印板印出字迹。

    这些字模都是金属的,不易磨损。再加上机子的杠杆作用,既省力也印得清晰,跟一般印坊的操作完不一样。说它是舶来品,尚德长公主也是相信的。

    “油墨买了吗”

    “买了五十桶。”属下道,“供货商说即便生意好,也可以用半年了。这五十桶油墨花了五百两银子。”

    尚德长公主这才放下心来。

    与泥、木板雕刻印刷使用水墨相比,金属活字对水性墨的适性很差。这些机子得用专门的油墨来印刷。

    这种油墨是赵如熙令人将亚麻仁煮沸,再以少量的松节油精和碳黑搅匀后放置数月制成的。

    别人参不透配方,自己制不了,就只能从售卖商那里买油墨。

    不过印刷时用墨不多,利润又高,十两一桶的油墨成本并不算什么。

    尚德长公主对属下办事的灵活性很满意,赞道:“办得好,有赏。”

    王家的院子太过逼仄,尚德长公主自然看不上。北宁是她的食邑,她在北宁的产业颇多。她拿了一个院子出来,仍挂上王记印坊的招牌,将机子都安排进去,买了一些下人,作坊便开业了。

    印刷用的纸,就是萧令衍叫人做的,在几个大的文房四宝店就有卖。不过这种纸吸水性不强,不符合古人的书写习惯,开始根本卖不出去。

    好在赵如熙的炭笔做出来之后,因为书写便利,慢慢在京城兴起。赵如熙让昭明学会后,到庄子上组织一些人制炭笔,售卖到文房四宝店。虽利润不高,蚊子腿也是肉,好歹能给庄子上那些妇孺增加一点收入。

    而炭笔的兴起,稍稍推动了一点萧令衍制出的纸的销量,不让它被文房四宝店直接下架。

    现在王记印坊的四台机子开动起来,打算先印一批四书五经投放市场,对纸的需求量就大了。

    他们自然不可能到文房四宝店去买纸,而是直接联系了纸坊,大批量购买这种纸。

    纸坊便是掌柜都不知道他的老板是五皇子,只以为是某个权贵的亲戚。

    见有人来买这种纸,他还十分感慨地道:“当初制这种纸,我还说不行,卖不出去,东家执意要做。没想到现在卖得这样好。东家果然独具慧眼。”

    王记印坊印的四书五经投入市场,如同一滴水掉进了油锅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首先它比一般的书都便宜。其次纸张比较坚实,不容易破损;字迹也极清晰,沾了水,上面的字迹也不会模糊掉。质量极好。

    王记印坊给书铺的让利空间比较大。于是遇着有人来买四书五经,书铺的掌柜和伙计都优先推荐王记印坊的书籍。书铺有话本或其他书籍要印的,也率先去寻王记印坊。

    生意兴隆,尚德长公主又派人去买了几台印刷机和油墨,继续扩大作坊。

    不到三个月,京城周边的印坊就受到了王记印坊的极大冲击。

    大家一打听,这印坊是尚德长公主的。于是又是一番明争暗斗,各种使绊子。

    不过这些尚德长公主都不怕,她身后站着皇上呢。

    她跟王世兴的三七分成只是第一台机子。后面她自己买的机子,只给了王世兴半成的利润分成。

    她也知道京城周边的印坊都是各大家族把持,想要占稳脚跟不容易。赵如熙的保险柜生意给了她启发,她也去寻了萧圪,给了萧圪三成的利润。

    有皇上在后面保驾护航,王记印坊自然不怕别人的明刀暗箭。因为利润空间大,她的买卖做得风声水起。

    京城那些世家也不是吃素的,早在派人潜入王记使绊子的时候,打听清楚了王记印坊的秘密,赶紧也派人去江南,买了机子和油墨,改进了自己的印坊,并采取降价的方式,企图将尚德长公主侵占的市场夺回来。

    于是赵如熙和萧令衍的印书机和纸都卖得飞起,大晋各地的书籍价格也降了下来。

    第466章 县试

    而印书机的制作,赵如熙早就交给萧令衍到南边去隐蔽生产了,京城的这些风起云涌,都跟她无关。

    她除了继续给各地的官吏教画画,余下的精力都放在书本。偶尔会去庄子上走一走。

    去年趁着冬天农闲,庄子上的人不光为自己建了整齐宽敞的房屋,做了很多的粉条,开了米粉铺子,还依着赵如熙的吩咐进行了一些基建。

    原先庄子上给主家养的鸡鸭鹅羊猪牛,都是庄头组织人在山脚下单独围了五个区域,派了专人去养的。

    毕竟庄仆们自己的屋子窄小,也没个前后院,自己都吃不饱,哪里还有余粮喂家畜?给主家的这些家畜,都是庄子上在给主家舂粮食时,脱壳下来的米糠,混杂着菜叶子、野菜养大的。

    赵如熙觉得这样做有两点不好。一个是瘟疫,庄子上就曾发生过几次鸡瘟,死了很多的鸡。另一个就是需要拨专门的人来进行打理,浪费劳动力。

    她干脆采取自愿领养的办法,哪户庄仆愿意养这些家畜就领一些回去,公母大小配比得当,到时候养出来的鸡鸭和蛋,他们留存四分之一,上交四分之三。当然,养的鸡鸭全死光,那是要照本赔偿的。如果养得好也能得奖励,为此还定了一个标准。

    这办法一宣布,庄仆们都抢着要领养家畜。

    像鸡这种家禽,根本不用人操心,每天拌点米糠碎菜叶子就能喂养,平时下了蛋,下四个自家能得一个。领几只小鸡半年就能长大,到时候至少有一只是属于自家的。

    鸭鹅麻烦一点要赶到池塘里放养,猪牛羊也要费点事,但家里老人小孩子就能做这些事,自己勤快点也是早晚费点功夫,获利却不小。

    不过钱多多还是根据各人的能力,对他们进行了规劝。鸡鸭猪还好,牛羊可不是谁家都能养好的。

    见大家积极性那么高,赵如熙还提了养蚯蚓饲养鸡鸭猪的办法。

    她两辈子都没干过农活,也没养过鸡鸭,也只是在书上和里看到过这个办法。

    稳妥起见,她指定了一家做试点,失败了也不用他们承担后果。如果成功,再将他们的办法推广开来。

    家畜问题解决妥当,山上在冬天时就种了果树,池塘里也放了鱼苗并让擅长养鱼的人承包下来。

    赵如熙有心想把水稻改成经济作物,但这些田都是上好的水田,改种别的未免可惜。

    大晋的粮食还处于不够吃的状态,朝廷对于农田种粮的事极为重视。有水田的人也有种出粮食缓解粮食危机的义务。眼看着庄仆们靠着其他事情也能把日子过好,赵如熙便没提改种经济作物之事。

    她倒是给庄仆们几个积肥的方法,让庄仆们把地力养好,在冬天能种一茬冬小麦。

    她在农业方面懂的东西不多,不敢外行乱指挥内行,也只先做到这个地步了。

    不知不觉间,县试的时间已经来临。

    赵如熙上辈子身经百战,对考试半点不紧张。

    可崔夫人却紧张的不行。

    她私下里找了尚德长公主,对她道:“公主,我担心谨妃或平阳郡主会在县试里给知微使绊子。知微可是年考第一的,结果连个县试都过不了,到时候不知怎么被京城女子书院嘲讽呢。”

    “我也想到了这一点。我这就去找皇上,让他派人督考的时候注意一些。”

    尚德长公主说着便站了起来,匆匆进宫去。

    女子参加科举考试,跟男子不同。毕竟人数少,身份也特殊,所以不会跟男考生一起安排在考舍里,而是另外在考场旁边寻一院子,由朝廷指派两个官员去监考。

    这两个官员是谁,就很重要了。

    要是是谨妃的人,想要给赵如熙使绊子,有的是法子。

    “皇兄,上次绘画比赛您也看到了,有人就是见不得知微好,要给知微使绊子。这次她参加科举,我担心也会有人为难她。您能不能指派一个清正的人去做女子考生的考官?我不要他照顾知微什么,只求公正。”

    “成。”萧圪一口答应。

    就算尚德长公主不提,他也会这么做的。

    赵如熙的画可以算是国手级别,对于这样的人,朝廷定然是要采取保护手段。

    她上次参加绘画比赛出了事;要是参加科举考试再出事,萧圪都不好跟天下人交待。表叔到时候不定把他骂成什么样子。

    县试要考几场,级别也不高,朝廷的官员有事要忙,唯有派闲职的人去督考。

    萧圪心里早有人选,不过按规矩不能跟尚德长公主说,尚德长公主也没有再问。

    待县试那日,赵如熙只提前了一顿饭的功夫到考场。

    她到考场时,见屋里除她之外只有四人。其中三人明显是认识的,正围在一起嘀嘀咕咕;另一个局促不安地坐在另一边。

    正在说话的三人见赵如熙进来,打量了她一眼,其中一个问道:“你就是赵如熙?”

    赵如熙点点头:“正是。”

    “我们都是京城女子书院的人。”那人又道。

    她语气平和,打量赵如熙的目光只是好奇,倒没有盛气凌人或不屑的表情。

    这也是赵如熙参加绘画比赛一举成名的效果了。

    她在绘画上的成就,是这些女子一生都只能仰望的存在;更不用说她在年考时考了第一,稳压了这些女子一头。

    所以不管这些女子出身再高贵,在真正有才华的赵如熙面前,也傲不起来。否则被人知晓,名声可不好听。

    那个单独坐的女子听到赵如熙的名字,也抬起头来好奇而仰慕地看着赵如熙。

    赵如熙道了一声“幸会”就不理她们了,低着头把自己的文房四宝排出来。

    因考生少,督考的又是两个官员和两个辅考人员,虎视眈眈之下谁都不敢作弊。所以女子考生少了搜身这一关;笔墨纸砚也不用检查。

    见她没有攀谈的意思,那三个京城女子书院的人也有些傲气,便不再说话,屋子里都安静下来。

    先来的两个辅考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第467章 放榜

    赵如熙是京城户籍,与她一同考试的都是京城户籍的学生。北宁女子书院她的同窗们都在北宁考试,并不在一起。

    对于权贵家的女子来说,参加科举考试,要是考得好,连中秀才、举人,自然是一段佳话,被人誉为才女,是锦上添花;可一旦失败,就要被人嘲笑,说她自不量力。

    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所以她们轻易不会来参加科举考试。

    来参加的,不是自恃才学过人、想要跟男子一拼的;就是诗书传家,想搏个才女名头的。不过这样的人并不多。

    毕竟学习还是很辛苦而枯燥的,女子即便考得再好,没办法建功立业,意义也不大,何必要去吃这份苦头呢?

    所以偌大一个京城,就她们这五个人参加科举考试。除了赵如熙外,三人是京城女子书院的学生;另一个是自己在家由私塾里的祖父教授课业,自主报名参加科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