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文学网 - 玄幻奇幻 - 平淡为官在线阅读 - 第701章

第701章

    所以在这一点上,有必要退让一些,毕竟虽然宋朝的军队绝对能够保证各大城市的安全,但云贵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山川险要之地,这些山民们居住在各大崇山峻岭之中,虽然无法攻占城市或者是城镇,但阻断交通,拦截船只这样的事情,他们还是做得到的,这将会极大的阻碍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运输。

    在现代的贸易中,交通运输的流畅是商业贸易最为重要的一点,若是连道路之间都不相互连通,那么贸易自然也无从谈起,边民们纵然无法占领城市,可军队想要进入山林之中剿灭他们也非常的难,毕竟这是上百万人,不是几千人的小股土匪,面对这么大的一个族群,想要彻底消灭他们,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终还是要采用怀柔手段,拉拢一批,打掉一批,而为此牺牲掉一些教育机会,是完全可以容忍的。

    再说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汉族上了重点中学还是边民上了重点中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以宋朝强大的教育能力和同化能力,便是殖民地的孩子来到宋朝读书,等大学毕业之后,也基本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宋朝爱国主义者了,更何况是这些本来就出生在宋朝的边民们了。

    所以无论是培养边民,还是培养汉人,最终能够上重点中学的,都是各个族群中最为聪明的那一群,如此一来,即便他们未来成才了,对于整个国家也是有利的,并不会说汉族成才了,才会对宋朝有利,而边民成才了则会对国家有害,这是很少见的,如今宋朝的科学院中,院士一共一百七十名,其中有五十名来自于世界各个种族,而非汉族,他们都在为着宋朝的科学技术而发展,这与他们的种族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而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的种族身份,就被汉族人所歧视,说到底,汉族歧视的只是那些底层的外族人罢了,对于那些顶层的外族人,他们一般都不会歧视的,更何况谁都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最终都会作用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长寿,如此一想,很少会有人会对这些科学家们咬牙切齿,对于这些边民自然也是如此。

    唯一会有些接受不了的,应该就是云贵汉族子弟的父母们了,毕竟允许这些边民就读重点中学,就等于是让他们的升学率下降,要让他们让出位置来,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毕竟作为既得利益者,原本这一整个蛋糕都是他们自己分的,还因为人口的暴涨而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如今的宋朝,完全是处于人口增长率最为旺盛的阶段,强大的国力,化肥的发明,土地的广博,再加上工业化带来的物资极大丰富,当然是相比于农业时代的极大丰富,以及医疗条件的上升,让孩童的死亡率骤降,这一切都让宋朝的人口开始快速膨胀,在十八年前,宋朝的人口不过八千万到九千万左右,而十八年过去了,宋朝的人口不包括海外人口,就单单本土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左右了,这还不包括殖民地劳工的数量,十八年时间人口翻一倍,若是算上海外的汉族人口,那更有可能达到一亿八千万左右,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当然带来了劳动力的提升,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崛起。

    但也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压力,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教育业,如今现代的教育业,完全是十八年前才刚刚诞生的,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数量也并不多,而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却是不停的在增长,这两者之间完全是供不应求,别说是边民了,便是在大城市之中,优秀教师的数量还是十分缺乏的,其主要原因便是人口增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有些小城镇甚至不得已还会招聘一些老的读书人来给孩子开蒙,其中也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而也正因为如此,重点中学才这么重要,各个道,路的重点中学,都是倾尽一个行省所有的教育资源打造的,一个道一般来说,这样的中学也就三所到五所左右,其中的教师配备,教室条件,以及课外行程的安排都是最好的,这些重点中学的孩子,基本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进入重点高中,然后在重点高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直接进入全国的重点大学,成为人中龙凤,由此可见这些中学的教育能力有多么的强悍。

    这样的学校,一个道一般来说一所也就一年招收一千名左右的学生罢了,云贵之地,更是因为才刚刚成立,所以仅仅只有两所重点中学,分别在贵阳和昆明,每年能够招收的学生也不过只有两千人罢了。

    那么云贵之地每年的应是考生有多少呢?大概数量在十五万左右,之所以那么少,是因为云贵之地才刚刚开始开发,大量的家庭还处于十分贫穷的状态,即便是免费的教育,许多家庭也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工作赚钱,而不是去读书,毕竟大多数的孩子是不可能上大学的,那么在父母眼里,便是只要读一个小学,认识一点字就得了,其余的书读了也是白读,在这种思想下,云贵的中学就读率在整个宋朝本土都是最低的。

    但这也不能怪本地的官员,毕竟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云贵之地归顺不过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基础设施尚且建立不完善,便是连行政体系也才初具规模,更别提什么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了,想象一下,十五万人追求两千个重点中学的名额,相当于七十五个人才能有一个人进入其中,这是多么小的几率啊,简直可以与现代的高考相提并论了。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数字必然会继续增大,因为云贵之地经过这几年的梳理,已经慢慢开始进入工业化转型了,公路的疏通让云贵之地成为了对东南亚内地输送物资的主要通道,许多沿海的厂家纷纷开始将自己的工厂搬迁到云贵之地来,在这里生产商品,可以很轻松的便卖到东南亚殖民地中去,中间的成本价自然是快速减少了,所以如今在云贵之地,工人这个阶级开始诞生,工业化在云贵开始慢慢形成。

    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日子势必会越来越好,到那个时候,自然孩子的生育率就会越来越高,原本生一个两个就够了,现在则是要生六七个才够,但在短时间内,云贵的教育资源是很难继续增加的,因为其他省份也在人口暴涨之中,而每年培养出来的教师数量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毕竟学校讲究的就是宁缺毋滥,自然不可能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稳定,便降低毕业的条件,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培养出的孩子,就很难成才了。

    而如今云贵之地的两所重点中学,全部都是朝廷直接拨款建设的,两所重点中学包括两所重点高中的老师,全部是从京都师范学院毕业的,这是全宋朝最好的师范学院,放到现在就是一本,也是如今师范类院校唯一的一所重点学院,其每年培养的老师,都是直接进入全国各个地区的重点学校工作的,而其余的院校则是进入那些普通中学,可以说,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老师,都是整个中国教育界最为顶尖的。

    而云贵之地的这两所重点中学和重点高中的老师,全部都是由朝廷出资来修建的,费用自然是朝廷来拨付,而未来几年内,朝廷显然不会再拨钱来建造这些花费巨大的中学了,所以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重点中学的数量不会增加,而参加升学考试的人则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云贵的趋势。

    毕竟重点中学可不仅仅只是基础教育,还有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以及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比如贵阳重点中学,便拥有数量众多的体育设备,甚至还有两个专用的健身房,这种器材即便是在现代,也只有在大学之中才有,同时还配备有讲礼堂,文化宫之类的建筑,一个重点中学学生在三千人左右,可占地面积却十分广博,大概接近零点三平方公里左右,这绝对称得上是庞大了。

    也因此,一所重点中学的建设难度也是非常高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砸下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不是简简单单的,像电视里面一样,几十万钱就可以建立起一座专业的中学了,那是希望学校,不是真正精英们读的学校。

    而如今,张世昌决定让边民子弟也可以参与入学考试,虽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要比自家孩子的弱上不少,但多一个人便是多一份竞争啊,对于边民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是公平了,但在这些既得利益者看来,显然就是不公平了,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在分数线上下徘徊的人,对于成绩优异的人来说,多上几万人竞争也不是什么大事,对于成绩差的人,就算没有这几万人,他们也考不上重点中学,所以最为难过的便是那群在录取分数线的人了,他们原本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从此半只脚踏入重点大学的门槛,可因为张世昌的一道命令,让他们进入重点中学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这自然是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但这一次,张世昌并没有再纵容这种行为,而是立刻派出军队驱散了这些游行的群众,并且拿出法律来,告诉了所有人,边民有权利接受宋朝提供的教育,有权利参与全道的升学考试,这是朝廷所定下的规矩,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如今游行的人暂且不论,若是再发现有人敢于公然违抗衙门官府所颁布的政令,阻挠山寨学子进入中学读书,那么将会被扭送法院进行审判。

    这样完全偏向于边民的命令,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道命令在整个云贵之地也掀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觉得这道命令完全是把边民提高到了汉民的程度,是数典忘祖的行为,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样做可以加快民族融合,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和睦,还有的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是张世昌稳定边民的手段而已,等到战争结束,就会把这些边民重新赶出去,不让他们上学的。

    总之,张世昌的这番言论和所下达的命令,在整个云贵之地吵的是沸沸扬扬,但总归张世昌的命令还是执行了下去,正好,如今这个时间段,就赶上了一次升学考试,张世昌让军队直接去一个个投诚与宋朝的村寨,将适龄儿童全部都接了出来,军队亲自护送他们来到就近的考场进行考试,谁敢打扰到他们的考试,若是家长则官入捕快房十日,以儆效尤,若是学生,则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等到来年再行考试。

    通过这种手段,边民家的子孙们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参与了全省的联考,参与考试的人并不多,因为投诚的边民还是占少数的,大多数的边民生活在大山之中,总计不过一万多人而已,但这对于边民们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振奋了,在此之前,他们甚至连参与的可能性都没有,而考试的成绩在三天之后发布。

    这一件事情,不仅仅被整个云贵的汉族和归顺的边民所共同关注,便是那些已经跟宋朝敌对的部落联盟,也都十分关注,毕竟这件事情涉及到整个边民的利益,谁不想送自己的孩子去大城市读书呢?没人不想,大多数人都十分的盼望能够有这个机会,若是真的可以,谁又愿意打仗呢。

    可以说张世昌的这一步,让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勾走了许多敌对边民的心,也算得上是一步妙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