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节
书迷正在阅读:全能管家系统[快穿]、放开那个受、主角很忙无暇攻略[快穿]、方圆十里 完结+番外、说好做情敌的人都爱上我了、我好像被攻略了、教弟无方、招尧撞骗+番外、[快穿]炮灰专业的肾虚高材生、那个豪迈不做作的炮灰[穿越]
孙策也没什么反应,佯作不知。 兄妹几人再见,都有些感慨。孙权、孙匡早就封了王,孙翊、孙尚香却因为尚在国境之内,不能封王,目前的爵位还是县侯。见到孙权、孙匡,不免要打趣一番。 孙匡无所谓,孙权多少有些尴尬,却还是忍着,和孙翊、孙尚香说笑。 说了一阵,孙翊收起笑容,像小时候一样用手指头捅捅孙权的肋下,压低了声音说道:“二兄,问你一件事,不准生气啊。” “说吧,我可不保证不会生气。”孙权笑道。 “摩天岭之战的战报看过了?” “当然。”孙权的笑容有些不太自然,有意无意的避开了孙翊的目光。 “有什么收获?” 孙权不安的眨眨眼睛,看看孙翊,又看看孙尚香。孙翊目光殷切,孙尚香却有些冷淡,但还算掩饰得好,并没有太明显。 孙权迟疑了好一会儿。他不知道孙翊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征益州的所有战报,他都仔细看过,甚至不止一遍,所有的战事都刻在他的脑子里,包括他的大树岭之战。 他当然清楚是自己太急,中了黄权的诡计,但他已经受到了惩罚,不仅被夺了兵权,还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以后就算想从政也不太可能了。 那孙翊为什么要问?而且看这样子,似乎他还是有备而来,并非随口一问。 就是为了炫耀?不太像。从刚才的言谈举止来看,孙翊已经沉稳了很多,不再是那种有点成绩就到处炫耀的人。 “收获很多,不知道你想问哪方面?”孙权强笑道。 “想问哪方面?”见孙权装模作样,不正面回答孙翊的问题,孙尚香心中来火,没好气地说道:“就想问问你有什么经验教训,还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 孙权心中一动,心跳突然加速。他佯作不解。“再犯?我还有机会再犯吗?” “不会。”孙尚香站起身,一甩袖子,出去了。 孙翊没走,似笑非笑地打量着孙权。孙权面红耳赤,讪讪地笑了两声。“叔弼,你看,我这个兄长哪里还有半分颜面可言,你们俩都来开我玩笑,更何况他人。” 孙翊直起身,歪了歪嘴。“小妹说得没错,你是不会有机会再犯同样的错。不过究竟是你有所领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还是没有机会犯同样的错,还是有些区别的。” 孙权心中狂喜。他听懂了孙翊的意思,激动得连声音都有些颤抖。他一把抓住孙翊的手。“叔弼,这是皇兄的意思吗?” 孙翊盯着孙权看了片刻,摇摇头。“是我和小妹的意思。”他顿了顿,又笑道:“二兄,不是做弟弟的张狂,有一句话,我真心想提醒你。如果不中听,你可不要生气。” “你说,你说。” “富春孙氏本不是什么世族,能有今天,全赖父亲勇猛,皇兄英明,才得了天下。如今虽说天下太平,可是要那些世族真心承认我孙氏,恐怕还需要些时日,所以皇兄什么权都可以放,兵权绝不会放。他一个人管不了那么多,必然要依赖你我兄弟。如果你堪大用,他怎么会不用?” “呃……”孙权无地自容。 “我没有别的意思。”孙翊自知失言,连忙解释。“皇兄不是否认你有用兵之能,他只是担心你能否指挥万人以上的大战。你征战多年,应该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孙权紧闭着嘴唇,沉默了片刻,还是点了点头,叹息道:“你说得没错,皇兄说得也没错,我能力以限,不是能指挥万人的大将。这是天赋所限,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 “这就对了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不是能指挥的人多就一定好。你应该清楚,像平定益州这样的大战毕竟不多,以后天下太平,大战更少。就算是征战海外,也不是每个蛮夷之国都能和益州相提并论,并不是每次都需要万人规模的大军。只要战术运用得当,两三千人的精锐反而更有机会。” 孙翊拍拍孙权的肩膀。“你以往的战绩中,这样的胜绩还是不少的。” 孙权若有所思,连连点头。他想了想,随即又道:“叔弼,那我该怎么办?” 孙翊咧嘴而笑,挑了挑眉。“你知道关云长的故事吗?” …… 初伏日,孙策莅临孙坚祠,参与祭祀。 函封的士燮兄弟首级被摆在孙坚的灵位前。曹仁从交趾退却后,士家兄弟再也不是太史慈、甘宁的对手,全部被杀,无一漏网。 孙权在孙坚灵前放声大哭,追悔当年孟浪,以致孙坚阵亡。 他一边哭一边说,伤心欲绝,上气不接下气。 见孙权幡然醒悟,如此自责,吴太后又高兴又心疼,泪珠儿忍不住下落。有心为孙权求情,又怕孙权不能长性,将来故态复萌,再闯出祸来。这次运气好,只是断了腿,下次也许就送了命。 祭祀后,孙权上书请罪,言辞恳切。 孙策对孙权的态度表示赞赏,却一直没有进一步的表示。 孙权也不气馁,用心研读战报,并将研读心得写成文章,公开发表。他又将孙坚、孙策历年战事编纂成集,绘制图表,加以解说,先后写了十几篇文章,获得了包括朱儁在内的不少宿将赞誉。 他的努力最后收获了回报。 七月初,孙策班师回建业,召孙权到行在,兄弟俩谈了一次。具体谈了些什么,没有外人知道,最后的结果是孙权随驾回京,主持编纂春秋以来战史。初步估计,需要三年左右。 …… 八月,孙策返回建业。 孙策下诏,召集三公九卿、内三院商讨政务,主要针对建国以来的政务、军事得失进行研讨,调整大政方针。随着秋收结束,各郡县的上计吏陆续赴京,参与研讨,献计献策。 很快,孙策公布了对蜀国君臣的安排。 曹操为谯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驻京师,奉朝请。入职枢密院,为祭酒副。 曹昂为卫将军,统兵千人,属中军。 陈宫为蜀相,封雁鸣亭侯,食邑两百户。 曹仁、曹洪等人皆得封侯拜将,食邑三五百户不等。 相比之下,益州籍的文武收获寥寥,资格最老的张任、严颜位不过偏将军,黄权、狐笃等人只是校尉、都尉。消息一出,益州人勃然大怒。他们不敢非议朝廷,却对曹操父子恨之入骨,大骂他们坑了益州人。 有人当众扬言,要刺杀曹操,为益州枉死的百姓报仇。 曹操称病不朝,闭门谢客。 曹昂上书自免,请求回府保护家人,被孙策严辞否决。无奈之下,曹昂只得委托曹真、曹休保护曹操。其实建业城的治安很好,所谓刺杀曹操也只是嘴上说说,实施难度极大,尤其是曹操闭门不出的情况下。只是这种被人盯着的日子实在不好过,曹操明知孙策在整他,却无可奈何。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约半年多。 …… 大吴十年,三月初二,上巳节的前一天,曹操正在院子里望天,曹真来报,陛下驾临。 曹操吃了一惊,盯着曹真看了又看,确认曹真不是开玩笑。 曹真哭笑不得,正想解释,门外响起爽朗的笑声,孙策大步走了进来,挥挥手,示意曹真退下。曹真不敢怠慢,躬身施礼,退了下去。 孙尚英闻讯赶来,向孙策行礼。孙策和她寒喧了几句,又和曹琬聊了聊,也让他们退下了。 “曹卿,过得还好吗?”孙策笑眯眯地看着曹操。 “好得很。”曹操一摊手,故作潇洒。“赖陛下恩赐,衣食无忧,儿孙绕膝。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人生至乐,不过如此。” “当真?” “陛下面前,岂敢虚言,句句属实。” 孙策微微一笑。“还是袁将军说得对,你嘴里没真话。” 曹操不以为忤,大笑道:“陛下,你说的那个袁将军也没几句真话。” “你小心些,也许他半夜就来找你理论。” “臣不怕他来,就怕他不敢来。” 面对脸皮超厚的曹操,孙策倒也没什么办法。他从袖子里掏出一封文书,递给曹操。曹操接过,却没有立刻打开,疑惑地看着孙策。 “陛下,这是什么?” “玉门军报。” “玉门?”曹操眉头微皱,打量着手中的军报。“陛下,臣对玉门事务一无所知,怕是不能给陛下任何有益的建议。” “不要急,先看看再说。” 曹操没有再推辞,打开军报看了一遍。军报的内容并不复杂。 不久前,赵云出居延,与刘宠、牛辅合兵出击,大破鲜卑。这一战总体而言,战果甚佳,但刘宠的收获却不大。一是他本人年纪大了,不太适应长途奔袭的劳累,跟不上赵云、牛辅等人的节奏。二来他麾下的刘氏子弟大多从小骄生惯养,如今形势变了,他们不得不自力更生,虽说努力,毕竟不如那些从小习惯了辛苦的士卒耐战。 一场大战,刘宠收获不多,损失却不小,意识到玉门督这个责任对他来说太重了,上书请旨,要求致仕归老,请朝廷别派能将。 曹操看完,疑惑不已。“陛下以为臣可任?” “你觉得呢?”孙策打量着曹操。曹操今年五十一,但身体很好,可能和他这十几年一直猫在益州,没有经过太多的恶战有关。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比历史上活得更久一些。 曹操沉吟不语。他的确心动,但是玉门太远了,他又这把年纪,去了还能不能回来,他心里没底。 孙策又道:“曹卿知道朕与刘宠的约定吗?” 曹操摇摇头。 “朕与刘宠约定,十年之内,玉门之外由他做主。十年之后,他需要迁徙到葱岭以西。当然,在他向西迁徙的这十年内,朝廷会尽力协助他,为他提供粮草、军械,丝路上的利润也会优先供应他,让他能养活自己。按照计划,如果可能,三十年后,他可以在葱岭以西再建刘汉。” 曹操很惊讶。“再建刘汉?” “天下很大,百年之内,不可能尽为我大吴所有。与其留给蛮夷,不如给刘氏一个机会。当然,朕只提供机会,不保证他们一定能成功。” “三十年后,刘汉若能再兴,谁为天子?” “如果一切顺利,十年后,朕会将叔同之子送到西域。” 曹操略加思索,一口答应。“臣愿去。当初臣便立志为朝廷荡平凉州,封侯,拜征西将军,如今蒙陛下恩赐,一偿所愿,岂能推辞。与其将这十年荒废在建业,不如去西域一搏,报献帝知遇之恩。纵使马革裹尸,也不枉此生。” 孙策早就知道曹操会答应,放声大笑,调侃道:“这时候不说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了?” “臣此去,要读天地之书,射西北天狼。”曹操也放声大笑。 …… 三月末,曹操起程西行,远赴玉门,曹仁等人随行。 诏书公布后,刘巴主动请缨,愿与曹操同行,一起去西域打拼。 益州牧荀彧、蜀郡太守陈宫收到消息,也上书请诏,请求随曹操西征。 孙策一一应允,置酒为曹操壮行。 曹操一路西行,队伍不断壮大,不少心念汉室,或者自觉在新朝难以出头的人纷纷加入曹操的队伍,想去西域一展身手,赌一个前程。 …… 《大吴通鉴》节录: 大吴十一年,经过一年多休整的五大都督再次起程,向外开拓。 大吴十二年,安南大都督太史慈平定日南,建安南水师。安东大都督甘宁以夷洲为基地,乘船入海,东南行二千里,所过屠戮。 秋,长沙王孙权主持修纂的战史完成,共三十卷,五十余万字,图文并茂,深受欢迎,被列为各地讲武堂必读书目。孙权因功,转东瀛王,统兵八千,由三韩渡海,入东瀛邪马台国,其妻巫山神女与倭女王卑弥呼斗法,不分胜负。孙权遂以立足东瀛,其余小国不服,孙权麾兵征讨,各有胜负,连年不休。